2023年5月文博新书选读

2023-06-09 11:37:34

《北京重要考古发现(2021—2022)》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编

文物出版社

《北京重要考古发现(2021—2022)》共收入15项考古新发现,分别为平谷区东老虎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丰台区新宫夏商周聚落遗址、房山区琉璃河西周遗址、通州区后屯战国至西汉墓地、通州区汉代路县故城遗址、通州区汉代路县故城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平谷区白各庄汉代墓葬群、通州区前北营汉代墓葬群、西城区牛街隋唐至明清时期遗址、西城区光源里金中都遗址、明长城遗址、东城区明清时期正阳桥遗址、海淀区明清时期万寿寺东路遗址、海淀区清华大学清代古桥及河道遗址、朝阳区清代固伦和敬公主园寝。全书文字简洁,照片精美,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近两年在史前至明清各时期取得的重要考古新成果。

《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全五册)》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 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集合多学科研究力量,通过十多年的工作,完成了2010年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海外回归秦简牍的缀合编连和释文注释工作,形成了《北京大学藏秦简牍(全五册)》。这批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之后又一重大典籍类秦简牍发现,包含竹简10卷共762枚、木简21枚、木牍6枚、竹牍4枚、木觚1枚以及骰子1枚、算筹61根与竹笥残片若干,抄写年代大约在战国末至秦始皇时期。这批简牍形制丰富且保存良好,多数有明显的契口和编绳残留,字迹清晰,多数为隶书,很小的一部分近于篆书。经整理研究,包含有26种不同类型的文献,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数学、历法、医学、文学、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丰富性和多样性实属罕见。

 

《龙凤呈祥: 清朝皇帝大婚》

任方平 著

故宫出版社

《龙凤呈祥: 清朝皇帝大婚》以故宫博物院藏清朝皇帝大婚主题文物为研究重点,结合史料与实物将清朝皇帝大婚的制度、特点、文化内涵等内容进行全面研究梳理。该书不止于对婚礼的“六礼”——婚前礼的讨论,而是对婚前礼、成婚礼、婚后礼全流程的梳理;尤其将光绪《大婚图》册进行重点研究介绍,第一次全面公开该图册的内容,并且配合分景图的研究说明文字。书中第五部分展示故宫博物院典藏之清朝皇帝大婚相关文物共计190余件(套、组),其中多属首次公开;第六部分,以人物为题,结合历史照片,对光绪帝及其后妃作一研究性介绍;第七、第八部分,对清朝皇帝大婚的诸多承办机构和大婚期间形成的乐章做一系统研究,可视为大婚主题的辅助性研究成果。

 

《北京戒台寺碑刻拓片全集》

妙有 主编

文物出版社

《北京戒台寺碑刻拓片全集》收录戒台寺碑刻拓片,包括辽朝5方、金朝1方、元朝1方、明朝10方、清朝25方、民国8方、中华人民共和国7方,下院和石佛村9方,合计66方,拓片80幅。戒台寺历史悠久古碑林立,碑刻详细记述了戒台寺从辽金到中华民国时期的盛与衰,是极其珍贵的档案资料。内容有大师遗行碑、皇帝敕谕碑、皇帝诗碑、恭亲王碑、置地碑、修缮碑、老会碑、五百罗汉堂碑等。戒台寺内另有几通古碑,刻有明清及民国时期的禁采煤措施,对当时保护戒台寺起到了重大作用,使戒台寺及周围环境的原始风貌能得以保存。《北京戒台寺碑刻拓片全集》的出版发行,为戒台寺史北京史研究、北京佛教文化和信仰生活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建筑史(通校本)》

梁思成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中国古建筑进行了长时间的、科学的调查,他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一起,在那个社会动荡、物质资料匮乏、交通极其不便的条件下,对全国近两百个县城的两千余个古建筑项目进行了考察和详细的测绘,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翔实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并撰写了详尽的科学研究报告。《中国建筑史》按时序将中国古代建筑分为几个时期,分别介绍文献、梗概、实物、特征并分析。《中国建筑史》(通校本)将原本的简体中文版本与梁思成先生的手稿以及1955年出版的油印本互相参校,修正错漏,核对文献,并精心筛选和制作了近四百幅图片。

《金沙遗址——祭祀区发掘报告》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编著

文物出版社

金沙遗址祭祀区位于金沙遗址梅苑地点东北部,该地点以出土大量玉器、青铜器、金器、象牙、卜甲、石器等特殊质料的遗物和特殊堆积为特征,被誉为21世纪四川地区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自2001年祭祀区地点发现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对该地点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6725平方米,目前已经揭露祭祀遗存65处、灰坑32个、灰沟1条。金沙遗址祭祀区的发现与研究,有助于成都平原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编年体系的建立。金沙古蜀社会结构是一个神权高度发达的社会,神权是维系当时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其文化传统和文明发展范式迥异于周边地区的发展(王权或威权)模式。祭祀区的研究以及报告,对于认识古蜀文明的发展范式和动力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  

陈柯翰 王凯 主编 

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  

在中国佛教早期造像艺术中,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犍陀罗风格对其的影响。《造像之美:从犍陀罗到龙兴寺的佛造像艺术》梳理了从佛教初始的第一尊佛造像,沿丝绸之路东传,到中国北朝晚期,逐步民族化的艺术演变过程:从犍陀罗到巴米扬,从斯瓦特到克孜尔,从莫高窟到麦积山,从云冈窟到龙门镇,从响堂山到龙兴寺,以500余年为时间限,并特邀国内佛造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撰稿,以时间和地理两条线索,从历史、艺术、文化、哲学、鉴赏等多个角度,系统地梳理了佛教雕塑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脉络。这本书历经三个月拍摄,在拍摄这些照片的时候、使用了美国大都会、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拍摄标准。该书的排版设计反复推敲,取舍之间成就了现前版本。

《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 主编

五洲传播出版社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与相关单位专家历时数载,策划编制了《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中国建筑学会与中国文物学会自2016年至今,已联合支持推介了七批共计697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并始终注重理论建设,先后推出《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第一卷)(第二卷)》《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大典(北京卷)外,还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文化系列”诸分册。《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不仅展示了与世界同框的中国20世纪经典建筑项目特色、历史文化背景,也揭示中国20世纪建筑师的创作人生;不仅助力“建筑保护”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也为中国从世界遗产数量大国步入世界遗产“文化强国”补全遗产类型作出努力。阅读该书,将从历史人文的角度看中国建筑。

《何谓良材: 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大木作选材与加工》

彭明浩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人究竟使用何种木材建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却只有模糊的答案。作者借助古建筑修缮机会,结合树种显微检测,本书对山西南部地区唐宋金元木构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材料分析,发现伴随着松木的大量使用,这一地区森林资源逐渐消失,在金元时期,时人逐渐采用乡间常见的杨、榆、槐等树种建房。杨木广泛应用于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中,并充用主体结构材料为适应杨木等乡土杂材,古人也发展出了特定的加工方式,尽量使用原木制作大额、大梁、大柱,随形就势,适度增加、简化或变更节点构件,形成了金元时期独具特色的“大额建筑”,并深刻影响到了明清建筑体系。由材料视角,可见建筑营造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也能管窥建筑发展的内外动力。

《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

朱怡晨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滨水工业遗产既是城市文化的基因载体,更占据大量优质的滨水空间。在工业遗产保护已成共识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将封闭、孤立的生产遗址转变为所有市民共享的生活岸线,是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共同面临的挑战。《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聚焦上海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的更新从城市更新问题的三个维度而言,本书的写作是从共享(sharing)作为城市空间使用和感知的现象与趋势出发,以苏州河工业遗产作为空间研究的对象,从社会空间视角探讨滨水工业遗产空间改造发生的动力,并最终提出基于共享的空间更新设计方法。该书从共享的空间组织方法和滨水工业遗产更新的大背景切入,在苏州河滨水工业遗产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共享的岸线作为水岸更新的目标与愿景。